新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,这里群山环抱,资水蜿蜒流过,风景秀丽如画。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,更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作为湘军楚勇的重要发源地,新宁县培养出了刘长佑、刘坤一等著名将领,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关键的成长岁月。然而在两位名将崭露头角之前,这里曾发生过一场震惊清廷的重大事件——当时还是青年的刘长佑和刘坤一,曾徒步从新宁县赶往宝庆府衙紧急报信。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当地起义领袖率领数千人攻陷了新宁县城,不仅处决了知县,还释放了监狱中的所有囚犯。这场起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,其影响之深远,值得我们细细探究。
起义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。当时新宁瑶民雷再浩以传播清莲教为掩护,秘密组建棒棒会,发动了反抗清廷的武装起义。虽然这次行动很快就被清军镇压,但在起义队伍中,来自水头村的李沅发已经崭露头角。两年后的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面对连灾荒、粮食歉收的困境,加上当地豪强地主的残酷剥削,民不聊生的状况促使李沅发再次举起义旗。他创立了
展开剩余77%把子会,以劫富济贫为号召,迅速聚集了大批贫苦百姓。新宁县令万鼎恩闻讯后立即展开镇压,逮捕了把子会骨干杨昌实和李世英。然而高压政策适得其反,民众的反抗情绪更加高涨,加入把子会的人数不减反增。
1847年10月13日深夜,李沅发率领300多名把子会成员兵分三路突袭新宁县城。经过激烈战斗,起义军很快攻破城门,处决了万鼎恩知县,并打开监狱释放了所有犯人。起义军声势迅速壮大,短短数日内就从300人激增至2000余人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刘长佑和刘坤一这两位后来名震湘军的青年才俊,连夜徒步赶往宝庆府报信。知府张镇南接到警报后,立即命令二人返回新宁招募团练。这一事件成为湘军楚勇在新宁地区萌芽的重要契机。当时江忠源已经开始组织刘长佑等人筹建团练,这些力量后来都成为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面对起义军的迅猛发展,知府张镇南迅速调集官兵展开围剿。然而尽管清军将起义军围困了二十余日,却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常德提督英俊与长宝道台杨炳堃率援军赶到后,起义军依然士气高昂,顽强抵抗。但由于长期被围,粮草耗尽,起义军不得不在1849年11月29日深夜突围,向南乡逻尧峒转移。在撤退途中,雷登甲与李承英又招募了200多名新兵,为起义军补充了新鲜血液。
12月4日,起义军在逻尧峒成功伏击追击的清军,击毙守备熊钊、经历刘炳南等数百名官兵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新任知县戚天保闻讯后,立即命令乡绅邓树堃、邓新科等人招募500名乡勇,并调集衡阳标兵驻守深冲要地。
对于想深入了解新宁县历史的人来说,这段记载提供了重要线索。笔者珍藏的1995年版《新宁县志》是当地官方编撰的首部地方志,其中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。这部志书不仅有众多罕见的老照片,还包含详实的历史统计图表,是研究新宁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。对于地方志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而言,这都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。
1847年除夕之夜,李沅发率领起义军发动突袭,数千义军一举攻破清军标兵营垒。随后起义军转战广西,兵力迅速扩充至3000余人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正月,起义军在湖广交界的傅素地区与清军遭遇,击毙副将玛隆阿,缴获大批军械,乘胜进军广西古宜、龙胜等地。随着节节胜利,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加入义军,声势日益浩大。
然而当清廷调集湖南、广西、贵州三省兵力联合围剿时,起义军再次陷入困境。在广西怀远、融县、永福、阳朔、维容等地,起义军虽屡挫清军,但始终难以扭转战局。四月间,起义军趁湖南防务空虚之机试图夺回新宁,却在金紫岭遭到戚天保率领的清军围攻。最终因寡不敌众,起义军损失惨重。
在清军的重重围剿下,起义军节节败退。李沅发在突围时不慎坠崖被俘,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宣告失败。起义虽然被镇压,但它在新宁这片土地上播下的反抗火种,以及催生出的团练武装,都为后来湘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。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至今仍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