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振铎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,也是一位文学家和文物收藏家。对他的记忆最早源自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《鸬鹚》,那是他的作品;也知道1958年他因飞机失事因公殉职了。直到前两年,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的嫡孙、也是郑振铎研究会的顾问郑源先生,听他讲述了不少祖父的故事,脑海里这个名字又浮现了出来,日渐清晰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。用评弹的形式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,曾经有过《芦苇青青》《白求恩大夫》《铁道游击队》等多部优秀作品。评弹能出一部什么样的新作品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,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是我们反复思考的课题。
国人的抗日是战斗在各个领域的,无论是守卫国土、捍卫经济、保卫文化,都是可歌可泣、令人崇敬的。在抗战最艰难时期,以郑振铎先生为代表的“文献保存同志会”为保护江南珍贵的古籍善本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,太值得我们去讲述去弘扬,原创中篇评弹《烽火书魂》就这样诞生了。作品的主要角色就是郑振铎先生。要刻画好这位杰出的人物,我努力尝试着走近他,走进他的内心,走进他生活奋斗的时代,走进那个满目疮痍的旧上海。通过阅读这几年才详细披露的、不为人知的历史文献,深入了解郑先生护书经历,让我这个和平年代出生成长的后生心潮澎湃,屡次坐不住而站起身来,把目光投向窗外蓝天白云下的高楼大厦。
中篇评弹《烽火书魂》以郑振铎抢救并保护嘉业堂藏书为主线,展现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与文化担当。
读到他为保护这些江南文脉最为坚决悲怆的话语:“余以一人之力欲挽狂澜,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!”“杞人忧天,精卫填海,中夜彷徨,每不知涕之何从!”不禁感叹先生之坚毅不屈的爱国情怀。读到先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向往和热爱的散文,又感慨先生之恬静雅致的精神境界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,但又不是个古板守旧之人,他深谙历史、外语熟练,从他很多的照片看,他都是身着西服,气概不凡,而先生所具有的中国文人气节品质更让我心折。
一位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巨匠——要塑造好这个人物,是一次挑战。无论念白、唱腔、表演都要在原有的程式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:作品中的郑振铎会以西装和长衫两个形象出现,他与日本人的斗智斗勇,他与夫人的忠贞情感,他与同道的共赴重任,都需要详尽立体地呈现。我想,《烽火书魂》是纪念,是告慰,也是最真诚的致敬。
(作者为上海评弹团团长)
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