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文中,我们依据现存的有限文献记载,逐渐揭开了楚国那如雾如雨、如风般模糊且神秘的历史面纱。通过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左右,楚国的发源地定格在了楚祖季连时期,那个时代的楚人已经在汉江南岸的荆山一带—也就是今日的湖北襄阳南漳区域—繁衍生息。
然而,早期的楚人到底生活在今天的哪个具体位置呢?
由于当时的楚人还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,正如那些开辟山林的先民一样,他们并没有后来楚国的繁荣与富裕。那时的楚祖,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,埋葬过于简单,甚至没有太多的遗迹能够在历经岁月的风雨后留下痕迹。
然而,随着清华简《楚居》出土,结合其他古籍资料,楚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面貌。而这些记载中提到的古地名,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湮没。即使古人留下些许文字,但因年代久远且文字晦涩,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揣测来尝试还原楚人在这一带的具体活动。
既然我们已经将季连时期的楚国确定在了荆山一带,那我们或许可以前往湖北南漳,寻找这些古老地名,或是与之相近的名称。
让我们一起来看看《楚居》里对季连时期的地名(以红字标注)描述:
“季连初降于隈山,抵于穴穷,前出于乔山。宅处爰波,逆上汌水,见盘庚之子,处于方山。女曰妣隹,秉兹律相,詈游四方,季连闻其有娉,从,及之盘,爰生盈伯、远仲,毓徜徉,先处于京宗。”
展开剩余77%对于南漳和保康的朋友们,我们也恳请提供帮助!
例如,穴穷和薛坪这两个地名听起来相似。根据字面意思,穴穷意味着楚人在这里的生活可能开始于山洞中,进入洞穴时必须低头弯腰,才能进出。因此,这个地方可能就因此得名。
然而,穴穷与薛坪在音韵上确实有相似之处,这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联想:薛坪是否就是穴穷呢?
目前,关于这些古地名的讨论大多还是停留在猜测阶段,未能有确凿证据。在学术界以及民间的探索中,有时对于楚人历史的推测,仿佛让人觉得楚人迁徙时并不需要经过艰难的山路或险阻,似乎他们的迁徙就像是行走在地图上一样,轻松自如,仿佛拥有飞翔的翅膀,能在一天之内横跨千里。
这种看法或许体现了某些人心目中,楚人是那种天生顽强、倔强的民族,也许他们并不需要依赖古代那些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,就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那么,我们回到问题本身,所谓的“京宗”是否指的是荆中呢?也就是说,楚人的发源地是否正位于今天的荆山腹地?
古人或现代人,都离不开水源。水流汇聚成河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,这也是大多数文明选择在水源附近安家立业的原因。同时,肥沃、易于耕种的土地也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至关重要。
“京宗”或者“荆中”,这个地名似乎恰好符合楚人的审美和需求。这个地方不光水源充沛,土壤肥沃,宜于农业发展,而且它还处于一个相对偏僻的区域,使得当时的楚人可以避免直接与强大的邻国发生冲突。实际上,这个地方最初并没有被楚人占据,直到季连通过与商朝王朝的联姻,才巧妙地夺取了这一带,成就了他们自己的“地盘”。
也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季连才将楚人的根基从穴穷迁移到京宗,完成了他在楚国历史中的重要一步。
那么,荆中(京宗)究竟是哪里呢?它是否与南漳县志中提到的“沮(柤)中”相同?
根据《襄阳记》记载:“柤音如租税之租。柤中在上黄界,去襄阳一百五十里。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,部曲万余家屯此,分布在中庐、宜城西山鄢、沔二谷中,土地平敞,宜桑麻,有水陆良田,沔南之膏腴沃壤,谓之柤中。”
从这些记载来看,柤中似乎就是土地广袤、农业丰饶的理想之地,正如楚人所追求的那样。这一带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,特别是它离襄阳约150里,地理条件符合楚人选择定居的标准。
不过,柤字有多音,可能根据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解释。我们似乎可以推测,柤中可能与“沮中”有某种关联,因为沮水流域的地形特点,与柤中描述的土地条件十分契合。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测,沮中就是楚人最初的活动区域。
在南漳县的峡口镇附近,似乎有符合沮中的条件。这个地方有平坦的土地,适合农业,且地处沮水沿岸,水源充足,土地肥沃,正是楚人理想的栖息地。
至于“柤中”的确切位置,目前仍然无法完全确认。基于现有的历史记载,我们可以推测,峡口村一带可能就是沮中的核心区域,或者说,荆中(京宗)可能就在这附近。
但至于究竟在哪里,现阶段我们只能等待更多考古和文献的发现,来解答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