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邯郸成语叙史·
存孤嗣赵
□郜思凡
成语“存孤嗣赵”,出自李白的《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》:“献子虽不能遇屠岸之诛,存孤嗣赵,太史公称天下阴德也。”
孤,指的是赵氏孤儿赵武;嗣,延续香火;存孤嗣赵,比喻大智大勇,使主人后继有人。
该成语源自著名的“赵氏孤儿”历史典故,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赵朔家族遇害后,义士程婴以人子替换赵氏遗孤,公孙杵臼舍命掩护,后韩厥力谏君主使赵武得以昭雪,最终赵氏血脉得以延续、宗族复兴的故事。
春秋时期晋国卿族政治的棋盘上,赵氏家族犹如一枚耀眼的棋子。自赵衰以“文公四贤”之姿奠定政治基业,经赵衰、赵盾两代经营,赵氏集团已形成军政大权尽出其门的权力格局。然而,随着晋灵公的荒淫暴虐和赵盾的专权,赵氏家族逐渐陷入了危机。
晋灵公时期,“赵盾益专国政”,盟诸侯,拯周室,专征伐,虽功在社稷,却引起一天天长大的晋灵公的强烈反感。前607年,灵公“益骄,赵盾骤谏”,荒淫暴虐的晋灵公非但不听,反而屡派刺客暗杀赵盾,赵盾被迫出逃,还未逃出国境时,赵盾的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。为此,太史董狐秉笔直书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他给出的理由是“亡不越境,返不讨贼,非子而谁?”(《史记·赵世家》)
展开剩余69%晋灵公死后,赵盾拥立晋成公(晋文公幼子、晋襄公弟弟、晋灵公叔叔)即位。此时,赵盾仍为晋国正卿执掌朝政。
前601年,赵盾去世,反对赵氏的力量开始跳出。大夫屠岸贾受宠于晋成公之子晋景公。前597年,屠岸贾以“赵盾弑其君”旧案为由,挑唆晋景公联合诸卿剿灭赵氏,杀赵朔,灭其家,史称“下宫之难”。赵朔满门遇害,唯“赵朔妻成公姊,有遗腹,走公宫匿”。
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对赵朔友人程婴说:“胡不死?”程婴回答:“朔之妇有遗腹,若幸而男,吾奉之;即女也,吾徐死耳。”(《史记·赵世家》)
不久,赵庄姬诞下一个男婴。屠岸贾获悉后,便带人入宫搜寻。“及索,儿竟无声”,屠岸贾空手而归。
过后,程婴找公孙杵臼商议对策。公孙杵臼问:“立孤与死孰难?”程婴答:“死易,立孤难耳。”公孙杵臼遂决意赴死,换取程婴抚养赵氏遗孤的机会。二人将他人之子伪装成赵武,由公孙杵臼携“假孤”藏匿山中。屠岸贾得密报后,派兵追杀,公孙杵臼当众怒斥:“小人哉屠岸贾!天必灭汝!”随即与假婴一同被杀。程婴则身负忘恩负义、出卖朋友、残害忠良的骂名,抱着真正的赵武一同藏在了深山老林之中。
15年后,前583年,因韩厥多方努力,不停向晋景公劝谏“以成季(赵衰)之勋、宣孟(赵盾)之忠,而无后,善者其惧矣!”晋景公终于决定为赵家平反昭雪。于是,藏在深山里的赵武被召回,赵氏的土地被恢复,屠岸贾被灭族,赵武得以续宗。
在这段历史中,公孙杵臼和程婴以生命和名誉为代价,保护了赵氏孤儿的安危;而韩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为赵家的复立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忠肝义胆的精神,更为血腥的卿族斗争注入了一抹罕见的道义色彩。
赵武复立后,赵氏历经赵武、赵成、赵简子、赵襄子四代人励精图治,赵氏终于再次成为晋国六卿之首。韩厥之子韩起与赵氏结盟,共抗智、范、中行等族。至前453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灭智氏,瓜分晋国,开启战国七雄之局。
倘若无程婴、公孙杵臼护嗣之忠,韩厥存孤之义,赵氏血脉恐难延续,历史进程或将改写。
太史公为此感叹:“韩厥之感晋景公,绍赵孤之子武,以成程婴、公孙杵臼之义,此天下之阴德也。韩氏之功,于晋未睹其大者也。然与赵、魏终为诸侯十余世,宜乎哉!”
存孤嗣赵,这四个字镌刻的不仅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护孤传奇,更是中华文明在血色权斗中迸发出的璀璨道义之光。当程婴、公孙杵臼以性命为誓、韩厥以忠直为剑,共同托举起赵氏血脉时,他们守护的早已超越一个家族的兴衰,而是为乱世注入了一脉肝胆相照的精神火种。千年后回望,赵武的泣血昭雪不是终点,而是这簇火种燎原的起点——它烧穿了春秋征伐的硝烟,熔铸成战国烽烟里三家分晋的青铜鼎彝,最终化作华夏文明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图腾,在历史长河中永耀不灭。
来 源:《赵都文化》杂志
编 辑:张禹 冀翔
审 核:孟庆文
投稿信箱:hd2926@163.com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